首先,法律法规方面,危废间需严格遵守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 治法》和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(GB18597-2023)。法律规定危废间应独 立设置,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,与生活垃圾存放场所以及人口密集区保持至少50米以上的安全距离。同时,必 须设置防渗漏地面和液体收集装置,以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。危废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一年,超过需审批。 其次,技术规范方面,危废间选址应位于地势较高、通风良好且远离污染源的区域,地面需采用环氧树脂等防渗材料处理,并设置围堰以防止液体泄漏。液态危废需配备泄漏收集池,容积至少为最 大容器容量的1/10。对于易挥发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危废,需安装气体净化装置,且排气筒高度需符合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(GB16297-1996)。此外,危废间内应配备防爆照明、监控系统和应急物资,如消防器材、洗眼器等。 在管理要求方面,危废间实行“双人双锁”管理,并设置警示标志和危废信息公示牌。危废需分类存放,固态危废需包装完好并系挂标签,液态危废需置于防泄漏托盘内。同时,需建立管理台账,记录危废出入库时间、数量及负责人,并保存至少三年。操作人员需经过专 业培训并持证上岗,熟悉应急处理流程和安全防护要求。最 后,在法律责任方面,若违反危废间设置标准,如非法处置危废或造成严重环境污染,将面临罚款、停业整顿甚至刑事责任 例如,未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或未按规定贮存危废的,将被处以10万至100万元罚款;擅自倾倒危废的,将被处以处置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综上所述,危废间的标准要求涵盖了法律法规、技术规范、管理要求及法律责任等多个维度,以确保危废的安全、合规处理。 危废间(危险废物贮存间)的标准要求涉及法律法规、技术规范、管理运营及法律责任等多个维度,以下为您系统梳理 : 一、法律法规要求 独 立设置与选址规范 必 须远离生活区、水源地、医 疗区、食品加工区等敏 感区域,与生活垃圾存放场所保持至少50米以上安全距离。 选址需避开地表水/地下水污染区域,地势高于周围地面以防积水,且具备良好排水和通风条件。 贮存时间限 制 危险废物贮存不得超过1年,确需延期需经生 态环境部门审批。 核心法律条款 违反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 治法》规定(如未设置警示标志、混合贮存性质不相容危废),将面临10万至100万元罚款;擅自倾倒危废的,罚款为处置费用的3-5倍(不足20万按20万计)。 二、技术规范标准 建筑与结构要求 地面:硬化处理并涂至少2mm高密度环氧树脂,防渗漏、耐腐蚀;液态危废贮存区需设计收集沟及收集池,容积不低于最 大容器储量的1/10。 墙体与屋顶:顶部防水防 晒,门口设置围堰防液体泄漏;液态危废仓库需配备泄漏液体收集装置(如托盘、导流沟)。 通风与排放:安装防爆排风机,废气排放口需符合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(GB16297-1996)。 设备配置 安全设施:配备消防器材、应急喷淋装置、洗眼器;设置监控系统及防爆照明。 分类贮存:固态危废需包装完好并系挂标签;液态危废需置于防泄漏容器内,不同类别危废需物理隔离(过道/隔板)。 三、管理运营要求 制度与管理 实行“双人双锁”管理,张贴危废信息公示牌及警示标志。 建立管理台账,记录危废名称、数量、出入库时间及负责人,保存至少3年。 操作规范 操作人员需经培训持证上岗,熟悉应急处理流程;进入危废间需穿戴防护装备,禁止吸烟、饮食等无关活动。 定期检查设施完整性(如地面裂隙、门锁有 效性),发现问题立即整改。 四、法律责任 违法后果:非法处置危废或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,可能面临3年以下有 期 徒 刑或拘役;后果特别严重者,刑期可至7年以上。 经济处罚:未合规贮存危废的单位,最 高可被罚款500万元,直接责任人员最 高罚款100万元。 总结 危废间标准体系以《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》(GB18597-2023)为核心,覆盖选址布局、防渗措施、分类贮存、台账管理、应急设施等全流程要求,同时强调法律合规性与人员专 业性。企业需严格遵守标准,避免环境风险与法律风险。